领略突击队风采|“聪明出自勤奋,真知源于实践”——李洪钟流态化技术科技攻关突击队传承老科学家精神
李洪钟院士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我国流态化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任中科院化工冶金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一项,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撰写并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和6章,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2项。
李洪钟院士作为老一辈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科研育人数十载,桃李满天下。中科院过程所响应院党委“弘扬科学家精神、聚合力攻坚克难”的精神,以李洪钟院士命名的党员联合攻关小组,成立流态化技术科技攻关突击队,传承科学家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以应对新国际环境对科技工作的提出的新要求。我作为李洪钟老师的学生,被选任突击队队长。回忆求学、工作、生活中与李老师的相处,感念李老师帮助和言传身教,我倍感荣幸能带领突击队,传承李老师流态化事业。李老师的座右铭“理想是人生指路标,创新乃科学之灵魂,聪明出自勤奋,真知源于实践”指引着我们突击队的工作,未来我们会努力将流态化事业发扬光大。
2000年,我第一次来到位于中关村北二条的中科院化工冶金所,参加博士生招生考试,那时候网络还不是很发达,对于导师的了解还只限于招生简章和纸质文献。那一年我报考了李洪钟老师博士研究生,初见李老师是在多相楼的会议室参加面试,李老师平易近人,温文尔雅,嘱咐我,“莫要紧张”。李老师问了我三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其实暗含了气固两相流中颗粒运动的规律,李老师的解析过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我就暗下决心要努力跟随先生做好的科研。
进组之后,李老师教我们如何设计和定制流化床装置,他认为一流的科研离不开先进的装置和前沿的思路。李老师告诉我,在自己读博时期,他的导师郭慕孙院士鼓励他将光纤引入到流化床,导师的提醒给他带来创新的思路。后来李老师自己研制的微观摄像探头,首次拍摄到快速流化床内瞬态聚团和稀密两相结构的图像,证实了颗粒聚团的存在,消除了学术界有关快速床内部是否存在聚团的疑问,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多年以后,当我自己成为博导,自制仪器探索前沿未知领域成为我课题组始终坚持的方向策略。应该说是李老师的“努力创新、追求卓越”的思想一直在影响和帮助我。
学术研究必须要求撰写论文,我在整理李老师的著作的时候,接触到李老师做科研原始的记录。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字处理软件中通过拖拉、粘贴的方式进行图文编辑,然而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李老师文章和资料的撰写,主要依靠的是铅笔绘图、手写记录、胶水粘贴图表和页码。李老师工整记录的精美程度不亚于计算机绘图的结果。李老师认真细致的实验记录、思路整理方法、资料归档习惯,成为我开展高质量科研的样本和标杆。李老师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成为我们流化床科技攻关突击队制定工艺流程,设计反应器的第一手珍贵基础数据。在我自己的课题组,也常常以李老师的经验和习惯劝勉学生,向老李洪钟院士学习,传承“严谨治学,一丝不苟,攻坚克难”的老科学家精神。
博士期间我参与了“钒钛磁铁矿的流化床焙烧技术”研究,在研究遇到瓶颈的时候,李老师一直鼓励,“科学研究要勇敢站在最前沿”,“敢为天下先”。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永远的信仰,有信仰就有力量。李老师介绍自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参与的顺丁橡胶大会战情况,在那个物资匮乏,待遇低下的条件下,思想和信仰是科学家的精神食粮。党员的使命,科技工作者的信仰引导了会战的成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勇于担难,攻坚克难”的老科学家精神,感受到了老科学家“苦砺心志,勇敢创新”精气神。每当遇到困难,回想导师的指导,我就能很快找到坚持的勇气。艰苦岁月的往事让李老师坚信,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国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保障,同时他也从会战中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我博士毕业出国留学,其间转换了科研方向,对新兴领域产生了兴趣。虽然远隔重洋,导师也会关心我的生活的工作,李老师时常提醒我要关注国家未来发展的大势,要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国家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留学归来,在过程所建立自己的课题组,逐渐领悟到李老师教诲的深意,近几年课题组实现战略转型。中国崛起的根源在于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工业技术强则国家强。面临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挑起的科技战,我国进口大宗矿物,严重依赖外国资源,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实现低品位国产矿物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能够解决外部势力卡我们脖子的问题。因此我现在的研究逐渐转向矿产资源方面。李老师的教导和影响下,我逐渐认识到作为“国家人”,身在“国家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理想信念,时刻以国家利益为自己科学研究的指导方向。
终究我们国家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想。感谢导师的一路以来的指引和帮助,作为流态化技术科技攻关突击队队长,我想对李洪钟院士说:“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我们将在您坚持的事业上,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以良好精神面貌和优异科研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